近两年,在各地推出的人才新政策中,“产才融合”无疑是高频词之一。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想要加快产业转型推动科技创新,实行产才联动、双向赋能是必由之路。
通过对宝鸡市岐山县、扶风县以及高新区的比对观察我们发现,同样是推动“产才融合”,各县区的做法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相同的是都在围绕重点产业布局人才链,不同的是因各县区特色优势产业差异较大,“产才融合”的着力点以及方式方法也因地而异,最终的工作成效可谓各有千秋。
岐山的臊子面 叶建峰/摄
岐山县
做大“一碗面”经济
“面薄如纸形似月,切得纤细如银针。”岐山臊子面历来享有盛名。近年来,岐山县把做大“一碗面”经济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坚持臊子面、擀面皮两轮驱动、三产齐抓。立足“一碗面”经济要素构成,延链补链强链,围绕重点产业布局人才链,引才育才用才。以人才链壮大产业链,不断补短板、强基础、提动能,推动产才融合。
梳理人才现状和缺口,开展校地合作,出台《岐山县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等政策,先后引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20余人;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四级培训体系,建设育才平台,培育高素质农民300人、农村致富带头人252人、臊子面专业人才125人、电商人才368人、市级“一公示、两带头”示范户10人;发动农业系统专家人才下基层,鼓励专家学者探讨产业融合发展举措,设立科技创新项目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评选表彰农业系统拔尖人才7名。一年来,全县“一碗面”产业产值达到148亿元。
(图源:宝鸡新闻网)
宝鸡高新区
打造“钛”产业智慧谷
宝鸡高新区始终把钛及钛合金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首位产业,聚集以宝钛集团为龙头,以国核锆业、力兴钛业、鑫诺新金属、拓普达钛业等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尖端企业600多家,产业技术人才2万余人,依托科技新城钛及新材料产业园,建设一流人才特区,力求使人才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让人尽其才的环境成为保障发展的“第一要素”,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出台钛谷人才聚集计划15条,建立柔性引才等4项奖励政策,落实子女入学、就医通道、安居政策等人才服务,近两年累计兑现人才创新创业资金7000余万元,拨付111名区级拔尖人才生活补助200余万元;依托宝鸡(国际)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等平台,成立宝鸡钛产业学院,联合宝钛集团、吉利汽车、宝鸡机床等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建设西北有色金属宝鸡创新研究院、钛产业学院、新材料与微动力创新研究院等,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攻克高强高韧超薄钛合金板材制备等一批核心技术。全区专利申请总量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7个行业22种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法门文化景区(视觉中国供图)
扶风县
提振“七大类”产业
扶风县围绕“企业、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建立“人才+园区+企业”“人才+合作社+基地”“党建+人才”三大模式,通过“百人计划”引进紧缺性高层次人才84名、专家教授100多人次,先后选派300余名“党政人才、农技人才、教育文化人才、医疗卫生人才”等各类专家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着力构建以好的政策吸引人、以好的事业聚集人、以好的环境留住人的人才引进工作格局。
坚持把“人才服务大提升”作为人才工作的主线,依托人才“三大行动”,按照“引进一个人才、实施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思路,促进人才集聚高地和医药制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及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家居包装、纺织服装、环保建材等“七大优势产业集群”相互转化、协同发展;开展“宝鸡优才卡”暖心服务行动,初步筛选出分布于医药生物、有色金属、食品加工、公共服务、文化艺术等行业,符合“宝鸡优才卡”A卡、B卡申报条件的人才3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