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负“秦巴明珠”之美名,拥有大都市艳羡的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但却受困于交通、区位以及土地等先天条件,安康市在产业发展方面不占优势,因而在吸引凝聚高层次人才和招商引资时常常磁力不足。
穷则思变,差则思勤,如何走出引才留才困局?安康在全市推行聚才引智“三单对接”机制,以产业、项目、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人才精准对接为抓手,探索出一条“以人才推动项目落地、助力产业发展、帮助企业做优做强”之路。
安康城市一角 王城城/摄
人才+项目“同步招引”
走进位于安康市高新区的博创宏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厂区内,米黄色的磷酸铁粉末被包装好后整齐堆放在库房中,一套正在运转的污水处理设备甚是显眼。
2018年,安康市高新区按照人才精准对接项目模式,一体化引进了赵杰博士及其团队,并支持其创办了博创宏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正极材料及原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壮大,该公司投资建设的西北地区首个锂电关键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已建成生产磷酸铁一期工程,能生产磷酸铁锂的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据统计,目前磷酸铁锂电池占新能源车电池市场份额的80%左右。
在“智汇安康·引领发展”“双百”人才项目洽谈会上,作为人才引进代表赵杰发言致辞:“安康的人才服务感动了我!我的项目在安康高新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他们不仅付出了资金和物质上的扶持,还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提供了‘保姆式’服务,这些让我爱安康,毅然选择安康。”
博创宏远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杰博士(左一)正在给研发人员培训
当下,安康“双招双引”步伐进一步加快。围绕全市“十四五”规划项目、在建重大项目、县域重点项目,针对推进项目建设堵点等问题,项目主管部门征集梳理项目人才需求,建立项目人才需求清单,通过组建人才对接小分队进院校、举办人才对接专场等活动,为项目单位和高端人才牵线搭桥。
2023年4月,“平安顺利·幸福安康”重点产业链项目人才推介会在浙江宁波举办,总投资156.8亿元的22个高端人才发展项目签约落地。
人才+企业“精准对接”
安康及食雨食品有限公司位于石泉县城关镇,2019年5月,公司聘请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田呈瑞教授团队,建立了石泉县速冻食品专家工作站。从投产之初年产1200万袋速冻料理包到现在年产7000万袋,年产值从3000万元上升到5500万元。
安康市岚皋县烛山食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魔芋食品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扩大公司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2020年公司聘请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首席科学家毕金峰团队,与其签订了为期3年的技术开发合同。毕金峰团队到来后,重点进行魔芋深加工及养生类新产品研发,新建立魔芋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年生产量提高20万吨,年销售额达4800万元。2020年11月,该公司魔芋品牌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岚皋县烛山食业有限公司内工人们正在进行魔芋加工 李姝特/摄
近年来,安康实施“人才兴企”计划,将人才与企业精准匹配,针对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经营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技术创新人才,连续举办人才招聘活动50余场次,为企业招聘人才近万名。同时,加快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指导推荐安康市富硒产品等创新中心获得省级创新研发中心57个,陕西智育智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
人才+产业“深度融合”
安康市汉阴县地处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气候温和湿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汉阴县抢抓陕西省猕猴桃“东扩南移”战略机遇期,将其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但产业发展之初也面临诸多技术难题。正如汉阴县猕猴桃工作站站长杨昌宽所说:“汉阴县虽属猕猴桃优生区,可标准化种植起步晚、技术薄弱,品种和土肥条件的适配性及病虫害防治需要更精准的数据支撑。”
2020年,汉阴县签约雷玉山为该县猕猴桃领域首席专家。雷玉山聚焦汉阴猕猴桃产业发展瓶颈,从品种研发、技术推广、市场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在雷玉山及其团队的指导下,汉阴县建成数字果园6个,逐步实现了果园智能化管理,最终形成汉阴乃至陕南猕猴桃标准化生长模型。安装在果园中的数字传感器能实时收集基地水肥、气象、病虫害等数据,随时反馈给县猕猴桃工作站专家以便其远程“把脉问诊”,而到了后期消费者也可通过扫码追溯了解汉阴猕猴桃生长情况,判断商品质量。
猕猴桃首席专家雷玉山(右三)在汉阴县指导猕猴桃产业
2022年汉阴县猕猴桃全县产果量1500吨、产值2200万元、销售收入达1700万元,通过猕猴桃产业带动新增就业岗位210个,联农带农5200人,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
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围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需求,安康市先后出台高层次紧缺特殊人才引进、柔性引才、域外人才选调、优秀企业管理人才遴选、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等政策措施20余项,实施“一业一站”计划,建成院士工作站9家、市级专家工作站51家,基本实现了重点产业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