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背景下,新时代的高等院校作为教育、科学知识生产以及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其功能定位也从以往单纯的教学科研向社会服务延伸拓展转变。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探讨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驱动机制,通过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研究,深入剖析高校资源禀赋向乡村振兴效能转化的关键路径,揭示高校在智力支持模式创新、制度供给突破等方面的实践路径,通过机制创新视角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拓展了高校特色的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高校功能再定位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已突破传统的教学与科研范畴,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架构。乡村振兴本质上是重塑城乡要素流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其中高校作为知识枢纽具有独特的集成作用。研究表明,当高校的科技供给与乡村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提高,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增长。这种效能转化的深层机理在于,高校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推动现代要素如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流向乡村。这一赋能过程展现出显著的“双重嵌入性”特征:一方面,高校通过技术转移与知识扩散将学术逻辑嵌入乡村实践,推动创新要素的下沉;另一方面,乡村需求反向嵌入高校创新体系,促进科研范式向应用导向转型,可以建立“需求识别-资源适配-效能转化”的动态匹配机制,使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这一双向嵌入机制有效解决了高校创新供给与乡村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配问题。
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聚焦“五大振兴”,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可从人才培养、科技支持、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开展,围绕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具体需求,重点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理论创新、乡村振兴示范引领、乡村产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精准供给、农产品进校园、智库赋能等。高校应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农学、林学、畜牧学等传统涉农专业建设,还可开设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管理、农业大数据等专业。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乡村发展案例和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乡村实地实习,提升学生服务乡村的实践能力。高校结合乡村发展所需,强化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学等传统涉农专业的建设,增设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管理、农业大数据等专业。在课程教学内容,将乡村发展案例及实践教学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加强社会实践,提升学生服务乡村发展的实践能力。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展示先进的种植养殖和农业机械技术。组织科学技术队伍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所碰到的技术性问题。
另外,高校可以组织文化志愿者小组,发挥自身优势,设立文化活动中心,提高村民文化素养,丰富当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鼓励发掘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数字化技术进行记录传播。同时,我们还要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获得精神和物质“双丰收”,为乡村文化建设赋予鲜明底色。
其次,立足高校人才和平台优势,帮助乡村企业、合作社打开市场、销售端,开展农产品品牌策划营销、农产品营销推广等社会实践。对乡村生态环境开展监测和评估,制定乡村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方案;大力推崇乡村低碳、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强化农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坚持倡导农民群众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让大学生志愿者到乡村学校支教,与乡村学生结对子,在课业学习、心理疏导等方面给予乡村学生及时地帮助。高校还可以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校地合作共建领导小组,联合协商、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完善合作共建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各项合作工作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机制创新:知识生产与乡村需求的协同进化
充分释放高校科技服务动能。集中将人才、技术、信息等科技资源引入到农村生产一线,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将服务“三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成效作为学科评估、人才评价等各类评估评价和项目资助的重要依据。在科技创新维度,高校通过构建“三螺旋+”协同模式(政府-高校-企业-农户)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例如,沈阳农业大学建立的数字农业协同创新中心,整合重点实验室资源,形成了从“基础研究-中试转化-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其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揭榜挂帅机制,使科研项目与产业需求得高度契合。在人才振兴方面,呈现出“三维赋能”的特征:在结构维度上,通过弹性学制、定向培养等方式破解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在能力维度上,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创业孵化”的立体培养体系;在效能维度上,建立驻村帮扶与在地化服务的智力传导机制。
路径突破:创新要素的系统集成与效能转化
数字赋能拓展农技推广“新动能”。传统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决策偏重于经验而非科学,具有典型的“短平快”特点,即农技推广部门围绕短期、平面的任务目标为农民提供服务,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沈阳的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创新路径。该校针对“新农人”开展数字应用体验专项培训教育,其核心创新点在于搭建了农户技术需求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借助这一先进系统,学院能够对农户的技术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精准匹配服务资源,从而有效提升农技推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农技推广注入全新的发展动力。
在产业振兴的探索中,一场由电子商务与传统农业碰撞引发的产业变革正在田间地头悄然生长。当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特色农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催生了“云端农场”等新经济形态,更在广袤乡村培育出一个个自带流量的地域品牌。深入实施电子商务振兴农业计划,加强落实全国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服务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推广特色农产品。高校搭建空间,比如以“直播电商学院+产业基地”构筑共生体,破解农业上行难题,共同推动当地农村电商发展,促进了区域农产品溢价实质性的提升。这种跨界融合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经济效益。当高校智库持续为乡村产业注入创新基因,当电商大数据反向指导农业生产,实际上正在重塑农业的价值链。
可持续赋能体系的保障机制。评价体系改革是激发创新效能的关键。这一制度创新有效破解了学术评价与应用导向之间的价值冲突。 政策协同机制需要突破部门壁垒,将“技术合同成交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格率”等接地气的指标,纳入相应学科评估体系。这种制度创新将“论文以外的文章”作为学术评价的考量要素,从制度层面消解了学术评价的价值对立,为后者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正当环境。再有就是政策协同机制不顺畅,需要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之间加强协作,目前因机制等因素制约,导致相关部门未就协同政策形成联合、联动来开展工作,较难实现部门间资源共享。在制度创新上,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采取整合政务共同治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等举措,实现了政策工具的组合式创新。这场制度重构的本质,是用市场化纽带串联起散落的创新要素,当学术价值与产业价值找到公约数,乡村振兴便拥有了自我造血的永动机。这种深层次的制度创新,或许比任何技术突破都更能决定农业的未来。
在实践层面,建议组建省级乡村振兴创新联合体,整合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资源,打破学科、部门界限,推动跨学科涉农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开展系列联合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多学科汇聚,攻克乡村振兴特别需要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完善技术经纪人培养体系同样关键。应制定系统的培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授课,提升技术经纪人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将优秀的专业技术经纪人充实到人员库中,向高素质高能力的经纪人推荐。逐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中介网络,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探索“高校+新型经营主体”等合作机制,高校发挥自身人才技术等优势,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实践场景、市场需求等,达到互利共赢。校企双方深入开展定制化的人才培养工作,深化开发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产品,大力培植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时代潮流波澜壮阔,高校赋能乡村振兴已不再是单一主体的孤立奋斗,而是多方力量协同共进的宏大叙事。高校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前沿的科研成果、优秀的人才资源,为乡村的发展照亮前行的道路。
展望未来,高校还要不断持续性地深化与乡村的合作路线,不断探索创新赋能的模式与路径。而乡村,也将在高校的助力下,如破土的幼苗般茁壮成长。相信在高校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美丽画卷,一定能够全面地铺展开来: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好图景,一定会在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上精彩绽放。
(作者 寇创,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驻福建漳州市平和县小溪镇宝善村驻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