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章指出,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视觉中国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当前,我省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持续壮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顺利落成,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然而,基础学科发展仍不均衡,研究动力不足、意愿不强、成果不实等问题依然存在。只有不断深化对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和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的认知,才能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进而推动基础研究事业向新向好发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制度护航、政策保障和物质支持是托举基础研究人才腾飞的三股力量。要遵循基础研究规律,健全基础研究项目分类评价制度,落实长周期评价机制;尊重人才发展规律,制定宽松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青年人才敢梦敢拼、崭露头角;扩大政策红利,提升基础研究人才待遇,建立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共建人才队伍的模式,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对优秀项目、拔尖人才实行连续资助。目前,位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国家天元数学西北中心已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展开合作,以优质平台吸引科技领军人才,每年围绕主题组织重大专题研讨、重大交叉研究、前沿学术研讨、开办讲习班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使数学家与行业技术专家共处“同一屋檐下”,不断碰撞出智慧火花,形成了致密油气储层地震波超分辨反演和多维度表征技术等代表性成果。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项目研发是催发基础研究人才盛放的三种养分。要加强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探索建立基础研究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机制,在基础教育阶段深入开展兴趣教学,落实“英才计划”“强基计划”等,发掘“潜力股”;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过“拔尖计划”“101计划”让优秀本科生贯通硕博学习,保留“精英群”;要鼓励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依托自身优势,报送一批面向未来、走在前沿的尖端基础研究项目,练就“杀手锏”。早在2013年,西北工业大学成立基础研究学会,汇聚来自材料、机电、计算机等学院的前沿人才,促进基础研究学术交流。近十年来,西北工业大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为指引,先后举办“基础研究讲堂”系列讲座,落成柔性电子基础科学中心,召开“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研讨会,致力于打造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雁阵”。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夜以继日地凝神静听,水滴石穿的厚积薄发,是基础研究人才追求真理的坚毅底色;板凳能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映照着基础研究人才如月光白雪般纯净的赤子之心。要建设一支沉得住气、出得了活、干得成大事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必须鼓励科技工作者贯彻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发扬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2023年4月,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加强基础研究”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创新中国论坛”在西北大学召开。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张国伟聚焦大地构造学发展的目标、方向、优先发展领域和核心科学问题,强调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彰显了老一辈科学家心系国家民族,扎根奉献西北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境界。
参考资料:中国组织人事报、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