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绿色人才”是指从事环保技术、工程项目、环境咨询与环境服务等绿色能源工作的人才。
随着各国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环保新能源行业成为全球就业增长的主要领域。即便在全球各大科技和金融公司经历裁员潮之际,“绿色就业”仍旧呈高歌猛进之势。根据招聘平台领英发布的《2022年全球绿色技能报告》,2015年至2021年,绿色人才在全球劳动力中占比从9.6%升至13.3%,增长率高达38.5%。
对此,各国在加快既有劳动力绿色技能提升的同时,相继出台更为便捷的绿色人才引进政策,投入巨资抢夺全球绿色劳动力,加强绿色人才培养储备。全球绿色人才争夺战一触即发。
当前,全球绿色人才匮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招聘市场看,人才供应规模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但市场需求每年增长8%,供需存在缺口。国际劳工组织在一份报告中称,为达到《巴黎协定》目标,统计区域内将出现至少2400万个绿色相关产业的新工作缺口。
美国清洁能源协会发布报告称,到2030年,美国可能需要1.2万名风力涡轮机技术人员、1万名太阳能安装人员、5600名半导体技术人员和18.5万名电工,到2035年仅太阳能行业就可提供近150万人就业岗位,但工人短缺正严重制约美国清洁能源发展。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数据显示,到2025年,即使没有新增的气候项目,德国建筑业也额外需要9.4万名工人从事低碳转型相关工作。西班牙电力巨头伊维尔德罗拉、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等欧洲绿色能源巨头同样遇到了关键人才短缺的问题。
(视觉中国供图)
在我国,“双碳”人才供不应求也初见端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需要的“双碳”人才在55万—100万名左右。风电和光伏产业规模的扩大将带动相关行业就业岗位增加,在加速能源转型情景下,2050 年中国风电行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将快速增加至 1705 万个,光伏发电行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将快速增加至 1925 万个。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成为不可逆转的前进方向。2015年的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指出,通过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例增加一倍,即可再生能源占最终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达到36%,来控制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随着可再生能源领域升温,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势在必行,一批绿色低碳相关的新职业应运而生,包括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综合能源服务员、水处理工程师、环保工艺工程师、能源审计等。然而,作为一个相对新兴、处在快速发展变化中的行业,绿色人才的培训和教育远远赶不上可再生能源就业市场需求,也难以与行业的高速发展相匹配,使得越来越多的职位空缺没有充足、合格、熟练的人才填补。
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出台的众多举措也将绿色人才争夺推至风口浪尖。耶鲁大学绿色化学和绿色工程中心主任保罗·阿纳斯塔斯表示,美国去年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将对新能源和气候变化项目投入3690亿美元,这点燃了美国与欧盟之间在绿色领域的激烈争夺,双方都在争取资金和绿色人才以推进能源转型。欧盟担心美国大规模绿色补贴会促使人才和企业大量离开欧洲转投北美,从而冲击欧盟经济和清洁能源发展。
(视觉中国供图)
当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风力与环境科技公司的发源地。在中国关键性短缺人才中,就有“环保”类高科技人才。如何提升绿色行业的吸引力和人才队伍的竞争力,于声势浩大的人才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看上去各国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在基础教育方面,欧盟委员会正在与成员国和高等教育部门合作,实施欧洲大学战略,计划设立新的学科和科研院校。同时,建议建立净零工业学院,在原材料、氢和太阳能等战略行业推出技能提升和再就业技能培训计划。此外,欧盟将为国际学生和研究人员赴欧开辟新途径,实施更便捷的绿色劳动力流入政策。
为提升现有劳动力技能,欧盟启动《欧洲技能议程》,为欧洲工业生态系统中的14个大型合作伙伴提供人力培训支持,它们又与不同类型的1000多家会员合作,向600万名劳动力提供专业技能和再就业培训。欧盟还为促进企业加快绿色人才技能培训提供优惠政策,例如将中小企业培训援助的上限提高一半。
专家指出,在我国“双碳1+N”政策体系下,顶层设计已相对健全,但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缺少具体实施措施,体制机制建设尚不完善。
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开发服务处处长牛萍建议,建立“双碳重点领域全球高层次人才动态监测机制”,为“双碳”科技人才靶向引进和自主培养提供决策参考。此外,“双碳”人才培养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各级政府部门可通过开展科技人才“双碳”素养提升行动,为各类“双碳”人才涌现营造良好生态。同时借鉴欧盟经验,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企业、院校、培训机构共同发力,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技能培训。
牛萍表示,通识教育难以满足复合型绿色科技人才的培养需求,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产业人才缺乏。各地高校依然存在课程更新不及时、交叉学科发展滞后、产教融合不到位等现象,建议制定“双碳”人才专项培养政策,加强符合“双碳”标准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缺少专业的“双碳”教育课程和教材,相关知识只能通过综合实践课教授。教育部门可将“双碳”教育纳入学校长期发展规划,统一部署协调,依据不同年级和年龄特点明确各年级课程目标。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开发“双碳”教育系统教材,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各地学校根据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开发多样化的地区教材和校本教材。
在专业设置方面,根据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发布的《2020研究前沿》报告,近年来,中国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校的数量持续增长:华中科技大学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厦门大学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河海大学开设以风能为主要方向的新能源专业……这为我国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来源:新华社、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环境报、科技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