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美育与德育相融合,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美育与智育相融合,可以提升人在智力创新中对美的追求;美育与体育相融合,能够激发人们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美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可以让人愉悦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
美育是寓教于乐的教育。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人们在这种活动中可以获得身心愉悦。美育是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施教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这决定了人们接受美育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过程,也是获得精神愉悦的过程。无论是沉浸式体验一幅意境深远的画作,还是静静聆听一首悠扬动人的乐曲,或是在如诗如画的自然山水间闲庭信步,感官都会与审美对象相遇而发生审美实践活动和心理活动。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敏锐地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审美要素,还能捕捉到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内涵和丰富意蕴,对美的感知亦由浅层的感官愉悦逐渐上升到深层的精神领悟,并与其传达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当审美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的内心便会自然萌生出将这些审美体验以新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欲望,从而推动审美创造,赋予美以新的生命与形式。所以,美育从不采取强制的方式,而是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渗透、浸润,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快乐、愉悦、自觉地内化、吸收核心内容。
美育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把人的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作为美育的终极目标,使人成为“理性的人”“审美的人”。美育贯穿于德育与智育之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审美活动里,无论是沉醉于艺术作品鉴赏,还是投身于艺术创作实践,都要求人们充分释放想象力,勇敢冲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去探寻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在这个充满创意的想象过程中,不仅能有效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还能让人们在不知不觉间接受道德的滋养,并将这些道德准则润物细无声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同步接受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实现三者的融合。德育塑造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智育提升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而美育则如同温润的调和剂,平衡着道德与智慧,让人们在追求真与善的道路上,始终保持超脱功利的审美态度,防止因过度侧重知识或道德追求而造成人格的片面发展。只有具备良好审美素养的人,才能够以更为平和、包容的心态去观照世界,将道德追求与知识探索融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美育是陶冶情感的教育。美育的过程,一方面是教育者用美的对象来教育人,另一方面也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与感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美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人的情感。美的事物和美的形象将人们带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性情,温润人的心灵,从而使人们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将情感中善的、美的元素不断放大,滤掉情感中的杂质,以美导善。美育的进一步发展,绝非单纯加强某一层次的美育就可以解决,必须结合社会实际构建一个全覆盖、多层次、宽领域的大美育体系,即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是美育的起点和基础。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如带领孩子观看艺术表演、聆听音乐会、参观美术馆等,激发蕴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审美感知力,引导其向善向美。学校是开展美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如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织艺术活动和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增强学生艺术自信。社会是美育的大课堂。社会文化机构和公共艺术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剧院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学习空间。媒体和网络平台也可传播艺术信息,提升社会整体审美水平。社会如同一个有机整体,美育就像其中的黏合剂,让每个个体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美育是传承文化的教育。美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是秉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核心理念的重要教育形式。从本土文化传承的维度来看,它以独特的方式,让人们置身于熟悉且深厚的文化语境中,欣赏传统书画、品味古典诗词、聆听民族音乐,深刻感受笔墨间的韵味和古人的精神气质。这种美不仅是形式上的赏心悦目,还是文化内涵的生动展现。由此,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断增强。这种情感纽带维系着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它让文化的根脉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并得以延续,使古老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当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美育又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交流方式,通过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美育形式,多元文化得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美育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通过持续不断地推进美育浸润,我们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审美情趣、深厚文化素养、卓越创新能力的人才,使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奋进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美育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我们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做好美育工作,让美育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