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

首页 智谷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能够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和坚实的政策支撑。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自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的生态建设备受关注,特别是在乡村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农业的现代化绿色发展、农村的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的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等重点任务更加聚焦落地见效。新时期,在全面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经济驱动乡村振兴的同时,生态振兴也成为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乡村生态振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乡村生态振兴不仅关系到乡村能否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更是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和农业强国最终建成的关键环节。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高效、绿色的特质,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更为解决乡村生态难题、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绿色转型。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对农业绿色转型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乡村劳动力、实现智慧农业建设、因地制宜优化结构等方面对传统农业进行深刻调整和改造,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加速发展,为农业生产实现精细化提供了强大支撑。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对前沿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在农业绿色转型进程之中,要实现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有计划、有目标的重点突破,将卫星定位、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日常农业生产过程中,使农民能够根据作物实际生长需求,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肥力、病虫害等信息,进行精准灌溉、施肥、施药,提升农作物整体产量及品质,在农业增收的基础上实现对乡村生态土壤的科学生态保护。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因地制宜拓展农业科技创新路径,完善协同机制,拓展人工智能、数据测控、低空遥感等技术应用场景,让更多科技成果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

  生态产业融合拓展增收渠道。新质生产力促使乡村生态产业突破单一模式,走向融合发展,为农民多渠道增收。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拓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式。要充分依托乡村本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整合周边农田,建设集农事体验、果蔬采摘、生态养殖观赏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使游客在欣赏田园生态风光的同时,还能够亲自参与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感受乡村生活之美,以良好生态建设打造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拓展“生态农业+电商”的发展方式。电商平台,就是农民直接将自家种植的绿色农产品、手工制作的特色工艺品等直接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是打开乡村生态产品市场空间的重要新途径。贫困山区的农民借助电商平台将家乡的山货销售出去,优化了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信息交互方式,推动了乡村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扩张,在增加农村收入的同时提升了农村特色产品的知名度。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使乡村进入到供给引领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发展阶段,以新质生产力让乡村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数字化赋能乡村生态治理。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数字化技术对农村生态治理带来革命性变革,在农村环境监测方面,建立起全方位的数字化监控体系。数字化技术在乡村生态振兴进程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实时采集水质、空气质量、森林覆盖率等数据,并上传到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在江河湖泊、森林等重点生态区域安装传感器,一旦发现数据异常,系统可及时发出预警,为相关部门提供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依据。数字化技术在农村生态规划管理中的作用同样重要。通过科学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 GIS ) 和遥感技术对农村土地利用、生态资源分布等情况进行精确测绘和分析,为科学制定农村生态规划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工程实施等基础性工程实现全程跟踪监督,为乡村生态治理提供全方位、智能化的监控与管理手段,助力乡村实现高效治理、安全发展和绿色繁荣。部分乡村通过建立数字化村务管理平台,村民可以实时了解村庄生态工程进展情况,参与监督决策生态治理,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农村生态振兴的热情。

  绿色发展理念带动乡村生态振兴实践。绿色发展理念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理念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是解决农村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更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生态振兴全链条,形成兼具乡土特色与现代文明的生态乡村,实现了乡村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得到了深入践行。乡村生态振兴要坚持生态优先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借助新质生产力发展绿色农业,让环保、智能化的耕种技术、土壤管理技术渗透在乡村农业发展中,推动乡村农业规模化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向更加高效、环保、智能化方向进步。同时,在乡村广泛推广绿色文化,影响乡村农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筑牢乡村生态振兴思想基础。

  人才培育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持续加强人才队伍架构,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生态振兴大发展中落地生根的关键举措。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人才支撑,激发农村内生动力的关键是加强农村生态振兴中的人才培养。首先,要着力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通过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生态环保知识讲座等,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态环保意识,如定期邀请农业专家、生态学者为农民授课,内容涉及绿色种养技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通过培训,能够使农民在掌握农业生产新技能的同时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以农村生态振兴主力军的身份,积极投身生态农业发展。其次,要积极吸引外部人才返乡创业。政府要科学谋划出台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企业家等返乡创业发展生态产业的优惠政策,促进乡村产业优化升级带动返乡创业,实现各地返乡人才将输出地理念、技术和资金等资源嫁接输入乡村生态建设进程,使返乡创业人才成为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最后,全社会要充分发挥优势作用。要以落地有声的举措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育机制,以“爱才惜才”的真行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创业,培养锻炼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让人才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推动下,乡村生态振兴必将以更为昂扬的姿态,以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为乡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夯实根基,为乡村百姓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扎实生态底色,为新时代的新农村提供更为富足的发展资源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作者:付婉莹,北京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