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背景下,乡村创新创业已成为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导向的交叉学科,其知识体系整合了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运营管理等核心领域,能够为乡村创新创业活动构建适配性的理论框架,并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论工具。将管理学教育深度嵌入乡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探索“理论讲授+情景模拟+项目孵化”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开发具有乡土适应性的管理课程体系,并建立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的实践平台,方能有效提升乡村创新创业项目的存活率与成长性。这需要教育界与产业界共同推进教学范式创新。
管理学教育以现代管理理论体系为根基,通过系统化课程与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具备管理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在知识架构层面,有机整合经济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理论,构建“战略决策-组织运营-资源配置”三位一体的知识矩阵,形成系统性管理认知框架;在能力培养层面,依托OBE(成果导向)教学理念,采用企业诊断、管理沙盘等沉浸式教学法,构建“认知-实践-创新”的螺旋式培养模型;在课程动态性层面,建立“基础理论+行业模块+前沿专题”的弹性课程体系,同步融入数字化转型、绿色管理等新兴领域知识;在素质塑造层面,通过领导力工作坊、危机情境仿真等教学创新,着重培育学生的决策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当前教学改革需重点推进项目制学习,开发本土化企业案例库,并构建校企协同的“双导师”培养机制,使管理教育真正成为支撑产教融合的创新引擎。
管理学教育通过知识赋能与管理工具创新,有效激活乡村人才资源,优化产业要素配置,构建“教育-产业-人才”联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与智力支持。
提升乡村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在乡村创新创业实践中,管理学教育通过“知识传授—工具转化—生态培育”的递进式架构,系统性赋能创业者。在知识传授层面,以农业产业化运营、文旅项目孵化等真实场景为锚点,提炼出市场研判、成本控制、资源整合、风险预警、团队协同及创新转化六大核心模块,构建本土化的能力图谱。在工具转化层面,创新开发“四维诊断模型”,整合SWOT战略分析明确产业定位,运用PESTEL宏观环境分析捕捉政策机遇,引入ABC作业成本法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数字化供应链系统打通产销链条。在生态培育层面,创新嵌入“乡土认同塑造”模块,通过村史文化解码、乡贤创业案例研讨,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团队凝聚力,培育具有在地化特色的创业生态。跟踪数据显示,参与系统培训的合作社平均运营效率提升显著,学员技术职称证书通过率达62.53%,人才留任率达49.25%(中国供销合作网,2023)。这种扎根乡土需求、注重实践转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乡村创业者的实战能力,持续激发乡村经济生态的内生发展动能。
管理学教育正深度重塑乡村创业者的资源配置逻辑。以浙南某古村落实践为例,教学团队运用资源依存理论解构土地、技艺等传统要素,结合SWOT动态分析绘制资源价值图谱,通过管理学模型将闲置民居与非遗技艺转化为“宿-创-学”三维产业链,通过产业链整合可提升资源利用率 15%-30%(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3)。教学创新体现在建立动态调适机制,运用PDCA循环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如针对雨季特点灵活调整农业体验模块比重,形成“理论-实践-反馈-迭代”的完整闭环。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评估显示,参训创业者要素组合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业成功率大幅提高,推动乡村经济向农文旅商深度融合转型。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不仅构建了资源高效配置的解决方案,更培育出具有在地化特色的内源式发展范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培养乡村创业者的创新思维。管理学教育正在重塑乡村产业创新范式。以闽东竹编产业升级为例,教学团队构建“需求洞察—价值重构—模式验证”的培育体系,运用SCAMPER创新法引导学员突破传统思维,将非遗竹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开发出模块化收纳等创新产品;借助用户旅程地图工具,将土特产销售转化为沉浸式农事体验。某创业团队通过商业画布优化,构建“非遗工坊+研学基地+线上定制”三维模式,实现产品价值跃升。教学创新体现在建立“原型测试—反馈迭代”机制,依据地方培训规范,要求学员高频次验证最小可行性产品。跟踪调研显示,参训者商业模式迭代能力显著提升,传统产业转型成功率大幅提高,推动乡村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这种体系化创新培育模式,不仅重塑了乡村产业链,更催生出具有在地特色的新经济形态。
增强乡村创业者的市场竞争力。管理学教育正在重塑乡村商业创新逻辑。以皖南茶乡为例,教学团队通过STP模型精准定位城市家庭农耕教育需求,创新推出“稻田认领+自然课堂”体验模式,实现客单价与复购率双提升。课程创新引入文化符号萃取法,将古茶树年轮转化为品牌视觉符号,辅以“茶人三代”故事营销,成功塑造产品文化溢价。在组织协同层面,运用夏普利值模型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共同体,某菌菇基地应用该模式后,物流成本显著降低,农户收入稳步增长。培训实验表明,系统培训使创业者市场敏感度大幅提升,项目存活率显著提高。这种“需求捕捉—价值塑造—生态共建”的教学闭环,推动乡村产业突破同质化竞争,形成“文化赋能产品、协同创造价值”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动能。
管理学教育正在重构乡村治理新秩序。以浙北某村庄实践为例,教学团队借鉴奥斯特罗姆多中心治理理论,构建“党支部+乡贤会+合作社”多元协同治理架构,有效破解集体行动困境。课程创新设计“治理工具箱”,涵盖参与式预算模板、数字孪生村庄模型等实用工具,某村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集体资产透明化管理,显著提升村民信任度。通过米切尔评分法精准识别关键利益方,建立“定期议事+积分激励”机制,激发返乡青年参与热情。跟踪评估表明,系统培训使治理协同效率大幅提升,公共事务参与率显著提高。这种“制度供给—工具赋能—主体激活”的教学路径,推动乡村治理从行政主导转向多元共治,形成规则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治理生态,为乡村振兴奠定制度基石。
管理学教学通过系统性赋能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能力培养维度,构建分层递进课程体系,引入PDCA循环等管理工具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创新层面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开展设计思维训练,重庆某实训基地运用该模式成功盘活闲置农房,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市场培育注重消费者画像技术应用,构建精准营销矩阵,河南某合作社通过模式创新实现土特产销售突破。治理创新方面成立集体经济发展理事会,推行财务公开制度,浙江试点村实践显示决策透明度显著提升。该体系形成“管理赋能—产业融合—治理创新”的闭环路径,推动传统农业向“农文旅电”复合业态转型,有效培育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矩阵。
管理学教学为乡村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开辟了新路径,通过传授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培育本土人才创新思维,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管理学课程改革需构建“本土化-实践化-前瞻化”三维育人体系。在本土化改造层面,要注重产业案例开发,围绕特色农产品设计供应链韧性管理模块,引导学生剖析冷链物流堵点。在实践化升级层面,应创设“乡村创业数字沙盘”,模拟土地流转谈判、合作社运营等真实场景,教学反馈显示学生系统决策能力显著提升。在前瞻化理念层面,要融入数字乡土课程模块,开设短视频营销、智慧农场运营等技能课程,同步导入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创业理念。创新实施“双师共育”模式,邀请乡村致富带头人走进课堂,以其创业实战经历为素材讲授管理理论,实现学术深度与乡土智慧的有机融合。该改革推动管理学教育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建构转型,培养既掌握理论工具又具备乡土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需构建“引育结合、产教协同”的闭环机制。在师资引进环节,应创新实施“乡村CEO入校计划”,遴选返乡创业先锋、合作社带头人等实战型导师,农业专家开发的实战课程因紧贴产业需求,获学生高度评价。在本土教师培养环节,应建立“田野教研”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年驻村开展田野调查,形成区域创业需求分析报告,据此开发的直播带货课程获省级教学创新成果认定。在创业指导环节,应推行“学术+产业”双导师制,学者导师构建理论框架,企业家导师提供实战辅导,农业团队在导师组指导下迅速打开市场。该模式通过校企资源联动,既保持教学前沿性,又增强实践指导性,为乡村创业者提供全周期成长支持。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需打造“孵化-转化-激励”闭环生态。在孵化环节,应深挖乡土资源禀赋,某高校非遗工坊引入数字建模设备,配备专业导师团队,培育出融合传统工艺的文创品牌,让竹编、土布焕发新生。在校企协同环节,应建立“双元育人”机制,与农业领军企业共建智慧农业研发中心,研发的精准灌溉系统经多轮田间试验,已显著提升果园产出效能。在成果转化环节,应强化赛事牵引,如某“乡村康养”项目通过路演平台获得社会资本注入,在古村落建成集民宿、食疗于一体的体验基地。该体系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既锤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又引导技术、资金等要素向乡村集聚,形成教育反哺产业的可持续模式。
加强乡村资源整合。乡村资源整合需构建政策、市场、信息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政策扶持要突出精准匹配,如某县通过系统梳理资源家底,编制乡村振兴资源图谱,成功争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政策及配套资金。资源整合要注重价值共生,例如,某县联合电商协会实施“村播”培育计划,返乡青年创办的企业经系统培训后,月均销售额较之前获得巨大增长。信息赋能应强化场景应用,开发集成化乡村资源数字平台,通过热力地图动态呈现各村闲置资产、特色产业等要素分布,配套政策查询、专家智库等功能模块。如某返乡团队依托该平台锁定废弃校舍资源,改造的特色民宿集群能带动村集体增收,形成资源活化与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
营造乡村文化氛围。乡村文化氛围营造需构建“精神激励-文化传承-开放交流”的立体体系。创业精神弘扬,要创新传播形式,如某高校举办的“乡村CEO故事汇”,采用沉浸式话剧形式还原创业者历程,提升了观众满意度;乡村文化培育,需建立“资源转化”机制,如将传统竹编工艺转化为创业实训项目,既传承非遗技艺又创造经济价值;开展国际交流,应突出“双向赋能”,如与荷兰农业院校共建“智慧农场实验室”,引进精准农业技术的同时,输出中国生态农业经验。应创设“乡村创业文化指数”,从政策支持度、社会包容度等维度评估区域创业生态,为文化营造提供数据支撑。这种文化氛围建设不仅激发创业热情,更推动乡村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管理学教学赋能乡村创新创业,需构建“教育-产业-文化”的共生体系。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注入创新基因,师资建设强化实战指导,实践教学搭建成长平台,资源整合破除要素制约,文化氛围培育精神土壤。这种系统性赋能不仅提升创业者能力,更推动乡村形成“人才吸引-产业集聚-文化繁荣”的良性循环。当返乡青年将管理智慧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创新实践,当乡土文化与现代管理碰撞出新的火花,乡村创新创业生态便拥有了自我生长的生命力。这种教育赋能的深层价值,正在重塑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
(作者:阮晓娟,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