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

首页 智谷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创新驱动已成为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强调通过科技创新重塑农业生产力格局。当前,我国正以智能农机、遥感技术、基因改良等前沿科技为支撑,构建“农业+电商+文旅”的产业融合新模式,如山东淄博的无人机农田管理平台已实现精准施肥效率提升40%,而广西岩植栽培技术更突破传统土壤限制,实现年产值超2000万元。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生产端,更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农村事务网格化管理。我们要强化科技供给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创新真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点。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支撑,它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根基,以农民为主体,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地域特色、链条完整、联农带农效应的产业体系,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它具有三大显著特点:一是产业定位精准,明确姓农、立农、兴农属性,聚焦现代种养、特色加工、乡村旅游等业态,延伸产业链并提升价值链;二是发展路径清晰,通过县域统筹优化空间布局,以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如“农业+文旅+电商”),同时强化绿色标准与科技创新驱动;三是政策保障具体,建立五级书记抓落实机制,在用地、资金、人才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如土地出让收益倾斜农村、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等。值得注意的是,乡村产业振兴并非简单产业扩张,而是注重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通过绿色生产方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经济价值,同时以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共享增值收益。这一过程既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需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城乡要素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

  创新驱动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战略意义。通过科技赋能,可以增强乡村经济竞争力,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升级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在效率提升层面,以智能化设备与精准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体系正重塑生产模式。例如,无人机航拍与遥感技术结合生长模型,实现麦田精准管理;北斗导航系统驱动农机自动化作业,使盐碱地焕发新生;智能温室通过环境调控技术突破传统种植限制,推动果蔬产业高效发展。这些创新不仅提高土地产出率30%以上,更通过数据化平台优化产销对接,降低生产成本15%-20%。在产业融合方面,农业正突破单一生产边界。以农产品加工为例,通过精深加工技术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如玫瑰纤维编织技术提升产品溢价40%,玉米蛋白改良技术缓解大豆进口依赖。同时,农业与文旅、电商加速融合:四川打造“农商文旅体康”融合模式,延伸产业链带动就业;农村电商使特色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烟台大樱桃通过电商实现亩均增收4.5万元。这种跨界融合构建起“生产+加工+销售+体验”的完整价值链,推动农村就业结构向技术型、服务型转型。

  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创新驱动正为乡村经济注入强劲动能。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农村电商与文创产业蓬勃发展,通过搭建电商平台、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不仅催生出直播带货、非遗手造等新业态,还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超1200万个。例如山东濯村将二十四节气与剪纸结合,杭州镇头村以“大队食堂”品牌整合土特产销售,实现年销售额增长近六倍。外部投资吸引力显著提升,得益于产业竞争力增强。在政策层面,通过土地制度改革、税收优惠等举措优化环境,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支持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社会资本加速下乡,2023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5万亿元,返乡创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超15%,形成“资本+技术+人才”联动格局。这种创新生态使乡村经济呈现三大转变:从“输血”到“造血”,产业链延伸至加工、物流等领域;从单一农业到三产融合,乡村旅游、预制菜等新场景激活乡村资源;从要素外流到回流,城乡双向流动格局逐步形成。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升级催生多元业态,乡村旅游与电商成为农民增收核心引擎。浙江“古村落+创客+农文旅”模式带动村民年均增收超20%,甘肃玉垒坪村通过油菜花文旅融合实现户均增收5万元,农村电商更让全国332个产业带年销售额破亿。人才培育筑牢发展根基,黑龙江开展“科技助农在线帮”等线上服务超百场,陕西武功县通过智能温室技术培训使草莓亩产提升30%,王益区培育的800名高素质农民带动652户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产业融合释放乘数效应,李祖村以梨产业为核心延伸出文旅、加工等链条,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464万元,望仙谷景区通过“景村联动”模式带动周边10个村落户均年收入超25万元。这些实践表明,创新驱动正通过技术赋能、业态创新和人才升级,持续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力。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对推动城乡融合、治理升级和产业转型具有战略意义。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可吸引城市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例如临县打造碛口5A级景区,构建“1+N”品牌矩阵,推动电商年销售额达2亿元;广西岩植技术实现果蔬四季产出,年产值超2000万元,有效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显著提升治理效能。如崇州建立“数字稻田”无人农场,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耕地;株洲运用AI预警平台预判治安风险,实现“被动应对”向“主动干预”转变。同时,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山东桓台用无人机实现精准田间管理,河北沧州通过北斗导航技术改造盐碱地50万亩;河南漯河“三链同构”模式延伸食品产业链,带动农户增收。这些实践表明,创新驱动正从要素配置、治理效能、产业形态多维度重塑乡村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助力国家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乡村产业对国家战略实施意义深远。在粮食安全领域,农业科技通过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预警等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管理,生物育种技术突破性提升作物抗逆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国产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推动粮食产能持续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30%以上,循环农业技术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65%,科技特派员制度带动超2500名科研人员扎根田间,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乡村治理创新通过“公德积分”机制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数智技术实现政务服务平台向农村延伸,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这些创新实践正以科技为杠杆,撬动农业现代化、生态绿色化和治理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征程中,创新驱动已成为激活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链,能够推动乡村产业从“输血”向“造血”转型,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的核心路径。其核心在于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培育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手工艺品等差异化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例如,云南昭通通过天麻种植实现户均年收入8万元,竹产业覆盖1500户,全产业链产值达3400万元;四川乌林乡发展梅花鹿养殖与桑黄种植,三年周期亩产值达60万元。其次,地理标志产品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需建立“种植-加工-认证”全链条标准体系。贵州刺梨通过“政府+科研+品牌”组合拳,产值从5亿元跃升至150亿元;德庆贡柑通过7项地方标准认证,年产值突破41亿元,并延伸出贡柑酒、陈皮软糖等深加工产品。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直接产值超9600亿元,但仍有大量土特产处于“小散弱”状态。最后,品牌建设需融合文化IP与数字营销。四川郫县豆瓣通过非遗工坊培育带动万人就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江西婺源以油菜花海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应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通过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渠道拓展市场。实践证明,特色产业可使脱贫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是实现共同致富的有效载体。

  推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在农业领域,要强化全产业链整合: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如烟台大樱桃产业通过设施栽培和电商销售实现亩均纯收入超5万元;应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和冷链集配中心,减少运输损耗;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农民共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在文旅方面,应因地制宜开发特色项目:如魏县“帮扶微工厂”结合非遗传承,带动留守妇女年均增收7000元;借鉴莫干山“景区+乡村”模式,打造农事体验、康养度假等复合业态。通过“土特产”资源挖掘与数字化技术赋能,推动农业与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生产-加工-体验-消费”闭环,为乡村经济注入持续活力。

  强化科技创新。强化科技创新是驱动乡村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农业渗透,构建起精准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例如,在山东淄博,无人机遥感技术实时监测田间墒情,结合智能水肥系统实现精准管理;甘肃临夏鲜花港则通过智能温室控温控湿,突破气候限制实现周年生产,带动周边村民转型为产业工人。技术应用不仅提升效率,更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广西岩植栽培技术以珍珠岩替代土壤,实现“零排放”种植,小青瓜年产值超2000万元;河北沧州运用北斗导航系统改造盐碱地,12万亩耕地实现自动化耕作,粮食产量连续增长。政策引导与数据支撑形成协同效应。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良种、良技、良机协同。数据显示,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智慧农业试点项目使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这种科技赋能不仅带来经济效益——农民收入翻番,更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生态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能。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路径。农民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实现规模化经营,如吉林省德惠市惠泽合作社构建农业经营体系,健全章程制度与财务核算,强化技术指导,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横州市马岭镇创新“订单+保底收购”模式,统一提供订单、统一种植规范、统一价格收购,既保障企业原料供应,又确保农户稳定收益,带动1230余户参与,年增收超2万元。云南花卉产业则通过订单合作实现规模化种植与品牌化发展,年产值达15.78亿元,带动1.6万余人就业。两者协同形成“合作社联结小农户、订单对接大市场”的良性循环,既增强抗风险能力,又激活资本与人才回流,为乡村产业注入持续活力。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在农业职业教育方面,需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如增设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前沿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如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并推行“作业写在土地上,考试考在田野间”的培养模式,提升农民科技应用与市场经营能力。同时建立“政校行企”联动机制,推动农业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创新政策体系:设立返乡创业基金,提供场地租金减免、创业担保贷款等支持;打破户籍限制,完善社保、教育等配套服务;实施“柔性引才”策略,通过兼职顾问、短期服务等机制吸引城市人才。重点引导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返乡创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工匠。通过上述措施,形成“培育+引进”双轮驱动格局,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乡村振兴征程中,创新驱动正以强劲动能重塑乡村产业格局。山东淄博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实现农田精准管理,广西岩植栽培技术突破传统土壤限制,甘肃鲜花港智能温室让玫瑰四季绽放,这些创新实践显著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同时,农村电商、农文旅融合等新模式激活经济活力。南京农业大学与兴化市合作培育“新农人”,推动水稻、河蟹产业提质增效,展现人才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因此,我们要持续深化“科技+产业”双轮驱动,培育更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主体,完善人才返乡激励机制,让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农民。唯有如此,方能以创新之笔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

  作者:谭媛元,韩国汉阳大学在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