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处理校务工作、推进重点科研项目的同时,他还要对即将提交的建议进行最后的打磨。深耕智能交通领域多年,赵祥模始终将科技创新与履职尽责紧密相连,书写着科技报国与教书育人的双重答卷。
从佳县、洛南的“双百工程”帮扶调研,到榆林秦创原平台的成果转化考察,再到中铝集团、北方特种能源集团的“访企拓岗”行动,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赵祥模用脚步丈量民情,足迹遍布陕西各地,将一线调研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建议。
去年,他提出的“加大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支持力度的建议”“深入推进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建议”等5项建议,得到了教育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推进落实。
“陕西作为科教大省、汽车产业大省,应抢占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高地。”赵祥模建议,依托秦创原平台强化产学研协同,布局车路协同国家重点科研平台,创建“车—路—云”一体化国家级示范基地,加大政策与资金倾斜,打造从体系架构、关键技术攻关、芯片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他呼吁建立和完善自动驾驶事故定责、数据安全等法规体系,为技术规模化落地扫清障碍。
“网联化自动驾驶的本质是车路协同,不仅需要‘聪明的车’,还需要‘智慧的路’和‘高效的云’。”赵祥模说,调研中,他发现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虽已形成一定优势,但存在原始创新不足、人才匹配不佳等短板,亟须通过设立相关交叉学科,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产业人才支撑不足的问题。
赵祥模建议:“超常规布局设立智能电动车辆一级交叉学科,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有效缓解产业人才数量不足、匹配不佳等问题。”
作为国际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测试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赵祥模带领团队攻克多项世界级难题。2024年,他再一次登上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由他带领团队完成的“智能网联车路系统与可信测试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科研报国需坐得住冷板凳,创新突破要从点滴积累开始。”赵祥模说,他常以《中庸》名句“致广大而尽精微”勉励学生,坚持每周与2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面对面交流,逐字修改论文。他作为总召集人带领团队编撰完成的近400万字的《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前沿技术》丛书,汇聚了4200余名专家智慧,梳理出575个学科前沿问题,成为行业权威指南。
“去年虽然一直很忙碌,但我感到无比踏实且充实。今年,我将继续认真履职尽责,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交通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赵祥模表示。
记者手记:
履职底气源于“科技底色”
全国人大代表赵祥模的履职始终带着鲜明的“科技底色”,始终锚定科技报国的方向。
如何平衡全国人大代表、高校管理者、科研工作者这三重身份?赵祥模的回答很实在:“当人大代表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基层声音、行业痛点转化成政策建议。”他始终将这三重身份视为一体——专业能力是履职的基石,民生关切是建言的方向。
赵祥模说:“履职不是身份切换,而是责任叠加。”今年,聚焦“汽车工程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与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他直言“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人才培养需打破学科壁垒”。建议的背后是他带领团队在自动驾驶及测试领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的实践积淀。在赵祥模看来,代表履职与科研攻关本质相通,都需要用脚步发现问题、用数据支撑判断。
从山区学子到学术领军者,从高校管理者到全国人大代表,赵祥模始终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他认为,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不仅是技术革命,还是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正如他所言:“唯有将创新融入血脉,才能让中国智造的车轮驶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