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都西安,有这样一座小众博物馆,收藏着从1亿2千万年前的远古动物牙颌化石,到当今世界最新的口腔医学成果,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让人叹为观止。
它就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铱民牵头创办的空军军医大学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也是目前陕西唯一的口腔医学博物馆,记录着千百年来口腔学科的发展历史。
赵铱民院士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博物馆?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个梦想,一份坚持
上世纪90年代初,博士毕业不久的赵铱民,在当时的第四军医大学担任教学组长,为学生讲授口腔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遗憾的是,学校缺乏教具、实物和史证。课堂上,学生只能翻翻书本、记记概念。这促使赵铱民萌生一个想法:如果能将口腔医学发展中的一些实物、资料保存积累起来,让学生看到一个完整的口腔医学发展历程该多好!
从此,赵铱民开始收集与口腔医学相关的文物,如老旧的设备、器材、书籍、图片、模型等。这些东西闲置在库房角落里,无人问津。但被赵铱民拿到课堂上,就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和光彩,授课效果显然好于单纯的理论灌输,深受学生喜爱。
“既然教学有需求,学生很喜欢,说明这件事做得值。”赵铱民有点小兴奋,把收存教学老物件的爱好坚持了下来。
1994年,赵铱民到美国留学,参观了马里兰大学的牙科博物馆,近200年的历史遗迹被保留下来,积淀于这个博物馆中,向人们昭示口腔医学的前世今生。这让他印象深刻。同年,赵铱民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国际齿科学会时,发现这里也有一个牙科博物室,虽然展馆很小,却珍藏着日本近代牙科发展的详实史证,展示了日本牙科医学发展的足迹。这又一次给了赵铱民思想冲击,他想:“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拥有最多人口的中国,对世界口腔医学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中国,也应该有一座更好的口腔医学博物馆!”
于是,他开始一点点留存资料,整理口腔医学发展的素材。
这并非易事。
许多旧器材、旧设施家里没处放,他就找一间房子存放。一旦这间房子要拆,他又赶紧把这些“宝贝”挪回家。
一次出差回家,赵铱民发现自己多年来的精心“收藏”统统不翼而飞。询问才知道,家人嫌这些东西占地方,已经卖给废品收购站了。
“我赶快找了辆吉普车,一路开到废品收购站,把这些‘破烂’又买回来了。”赵铱民笑着回忆,从那以后,再有家里人或者办公室工作人员处理废品,他都会亲自过目。
现在,口腔医学博物馆展出的很多20世纪的技工设备和医疗器械,都是他从废品里发掘出来的。
2004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进行重新规划时,赵铱民极力建议医院建造一座口腔医学博物馆。多次讨论后,口腔医院的规划蓝图里,为博物馆留下位置。
2019年6月,口腔医学博物馆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
一件展品,一个故事
口腔医学博物馆分两个展馆共18个主题展区,拥有来自世界30余个国家的各类展品7800余件。藏品历史之久、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门类之全、展馆规模之大,为世界口腔医学博物馆之最。
丰富的馆藏凝聚着不少人的心血。
馆藏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古书。早在公元3世纪,我国医学家张仲景就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首次记载了牙症的治疗。如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在口腔学界也有属于中国的五大发明:银膏补牙、雄黄杀牙髓神经、唇裂缝合、牙刷、脱牙再植。作为中国的口腔医学博物馆,一定要真实记录和反映这一切。赵铱民坚信,从汗牛充栋的中国古代医学文献典籍中,必定能够搜寻到这些历史的印迹。
古城西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书院门、粉巷那一带,古旧书店鳞次栉比,典藏丰盈。于是,赵铱民和医院研究口腔医学史的李刚教授,常去那里去淘宝。多少个周末,他俩带着马扎、水壶、口罩,沉浸于浩如烟海的古书堆中,一找就是一整天。
公元370多年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清代人撰写的《外科论治》第55卷齿科类,明朝人薛己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口腔医学专著《口齿类要》,就这样一一被他们发现了!还有一些不同时代带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口腔医学书籍,也出现在他们眼前。
赵铱民这样形容找到一本书时的喜悦:“就像淘到一个金元宝一样。”
“见到可以珍藏的口腔医学文物,你若买得起,可以把它买来送给博物馆;如果很贵,请你告诉我,我去买回来。”赵铱民的提议得到了不少参观游客的响应。
一位北京游客参观博物馆后非常感动,回北京后在一个古旧市场买到一百多年前美国制造的牙科椅,专门用车送到西安。来自德国、英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也纷纷从世界各地为口腔医学博物馆收集文物。
“能否开辟出一块当代最具标志性、引领性的口腔医疗技术藏品专区?”随着口腔文物不断增加,赵铱民开始新的思考。
赵铱民首先想到了瑞典籍医生、被称为“现代口腔种植学之父”的布伦·马克教授。了解到赵铱民为建设口腔医学博物馆所付出的努力,布伦·马克深受感动,决定把自己从事种植牙研究的1000余件珍贵物品无偿、永久地捐献给口腔医学博物馆。
2014年,布伦·马克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决定把办公室的所有物品一并捐献。2015年,布伦·马克的妻子按照遗嘱,将相关物品送到了西安。
一件,又一件;一年,又一年。正是靠着这种持之以恒、积沙成塔的精神,赵铱民收集的口腔医学文物越来越多。后来,他任口腔医院的科主任、院长,包括在第四军医大学当校长,不管岗位职务如何变,他创办口腔医学博物馆的梦想始终没有变,他追求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歇。
一座博物馆,一所“大学校”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博物馆的建设之路越走越宽广。经历三次拓展后,如今的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已是声名在外,誉满全球。
走进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就像穿越于人类口腔医学发展的时光隧道。从龙旦巨颌虎、犀牛、河南班鬣狗、三趾马等牙颌系统头骨化石,到鱼纲、两栖纲、爬行纲至哺乳纲动物牙齿进化过程;从大猩猩、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现代人颌骨模型,到旧石器时代、殷商、秦汉以来口腔医学的重要记载;从脚踏机、压缩机、皮老虎、手动离心铸造机等不同时代的口腔医疗设备,到早期用于口腔医学教育的木制牙体、修复模型、制作模具、石膏蜡像等教具实物……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藏品,达到了五个世界之最:
——历史最久。藏品中既有1亿2千万年前的鹦鹉嘴龙等远古动物牙颌化石,也有当今世界口腔医学领域的最新科技发展成果。
——数量最多。历经多年收集,从中整理、分类,甄选出的7900多件文物,在同类博物馆中遥遥领先。
——质量最高。藏品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鉴赏价值最具代表性,其中不乏珍品、孤品、绝品。
——门类最全。按照门类开设了两大展馆、18个展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世界、中国及人民解放军的口腔医学发展史。
——规模最大。面积2100多平方米,从场馆的建设、规划、布局、陈设,都显示出世界一流水平。
2024年12月,口腔医学博物馆被陕西省科协评选为“年度优秀科普场馆”。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广大市民接受口腔健康科普教育的体验基地和学习课堂。
赵铱民和同事在博物馆建设中注重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虚拟演示、人机互动等,让枯燥、专业的口腔知识变得简单易懂、生动有趣。
“我们开展过‘牙齿的奥秘’等近20个主题的专题讲座,通过‘1分钟看懂牙病’‘走进口腔世界’‘我是小牙医’‘刷牙小课堂’等多个科普项目,向广大群众普及口腔健康知识。这些讲座和项目,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群众的喜爱。”赵铱民说。
截至目前,口腔医学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多所院校、数千名学员的思政教育和科普任务2万余人次,累计接待国内外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和各界学者25万余人次。
“‘为世界建馆、为中华立碑、为口腔书史、为民众启智’是我对博物馆一直以来的期望。我会继续收集藏品、不断丰富博物馆内涵,将口腔医学博物馆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口腔类‘大学校’。”赵铱民信心满满。
综合中国军网、空军军医大学公众号、陕西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