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研成果

首页 陕西科研成果

从电子产品到无线通信,从工业应用到卫星通信……射频功率放大器——这个多年来为我们提供优质通信体验的“幕后英雄”,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也在深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晓华教授牵头项目“高能效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及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e8bc7a0ac03acc24efc398053c4edb38.jpg

马晓华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a3725337f52f8812eb097d840204541e.jpg

高性能射频功率放大器是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5G通信对射频功放的工作频率、能效、带宽和线性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基于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宽禁带半导体团队开展的“高能效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及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项目研究,历时十余年,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解决了通信信号时间跟随与动态识别等国际难题。

如今,“高能效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及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项目已形成材料、器件、电路、系统算法等全链条自主可控的GaN射频功率器件技术,实现了全球最大规模射频功率芯片量产和5G基站应用,推动我国通信技术走在国际前列。

be4d77251a0a54b10d8c3bad906bd64a.jpg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眼下,在各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更多科研成果加快转化,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新动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早已探索出一条打通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健全了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宽禁带半导体团队敏锐洞察微电子前沿技术,毅然决定将国际上刚起步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氮化镓、碳化硅作为攻关方向。十余年来,项目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问题,坚持国产化、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积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对接,共同探索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升级发展中的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技术问题。如面向龙头企业,建立“材料-器件-设计-测试-封装”全链条合作关系。

此外,西电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还高标准搭建了“材料-器件-分测”研究工艺线,能够兼容4-6英寸工艺制造的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创新平台。依托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半导体设计、制备、测试等全流程的工艺实践,将论文写在科研成果转化一线。

“我们做科研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创新,更要与产业需求结合起来,尤其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学校共同探索解决方案。企业解决了实际的产品问题,产生了经济效益。我们研发的产品拥有了应用价值,产生了社会影响力。”马晓华坦言。 

084d525ae0288a689e6aaa4b1a8f3133.png图片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微

37d9393c67433c7d3610ba41d6b21ff9.jpg

科研是一条探索未知领域的幽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历一段未知长短且不知结果的时期。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在攻克科研难题的过程中,还需要坚守内心对探索未知的毅力和决心。

这一点,马晓华感同身受,“其实我们整个氮化镓的研究已经做了20多年,前期10年我们没有这么多成果。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做一件事情需要谋而后定,要针对目标去细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守住初心,把事情做透做实,不断去积累、去迭代、去逼近,直至达成目标。”

在被问及对青年科学家有何寄语时,马晓华表示,对于年轻科学家而言,做科研就是要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坚持去做一件事,才能持续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图片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站得住脚的科技成果,也需要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

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科学家精神不仅给予广大科技工作者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精神力量,也在引领着如马晓华一样的科技工作者,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持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原标题:《马晓华寄语青年科学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