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首页 人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十三五”末,我省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00.46万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来,陕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等9项创新指标进入全国前10,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当前,我省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阔步新征程,如何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能?如何让陕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跑出“加速度”?我们一起听听专家们的心声。


营造良好人才生态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主持人

奋进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如何继续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万一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重点是要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科研人员的很多创新探索实际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会触犯一些规范性的制度或者规定,所以,容错机制和鼓励激励机制很重要。在科研过程中,应当给予科研人员试错和探索的机会,考虑科研探索的出发点和在某一领域的创新创造价值。通过建立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文化氛围,让大家敢想、敢试、敢干。

胡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院长助理、三级教授

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是用好用活人才,让每位人才都有机会贡献力量,让优秀人才能够在干事创业中脱颖而出。在鼓励科技人才进行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方面,我省推行的“三项改革”已经很好地发挥了“点火器”作用,在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的同时,注重加强对科技人才的价值观培育。这不仅能吸引人才,而且有利于激励人才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

余森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生物材料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

在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方面,建议建立人才发展档案,实时跟进人才成长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并通过有针对性的举措助力人才发展。同时,加大人才项目资助力度,建立人才项目验收评估体系、滚动资助体系和人才信用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付斌斌  陕西博菲特流体控制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科研成果从申请专利到投向市场需要一个过程,创新要素的流动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支撑。从现实发展来看,如果能够打通中间各个环节,将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大大提高科技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率。另一方面,从政策支持的角度,建议对我们自主研发的成果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支持倾斜。我们企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很多专家人才也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有新的颠覆性突破和原创性成果,这个其实很不容易,我们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举措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激发人才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许多“卡脖子”技术能够尽快取得新突破,为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企业力量。

段锐意  西安昆仑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

近年来,《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不断健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入“快车道”。从现实来看,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通过揭榜挂帅、技能比武等选拔方式,扩宽技能人才上升渠道。通过完善“设计和工艺减少人为因素对产品的影响”考核标准,从而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成为能工巧匠的底气来源于高超技艺,练就绝活绝技,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培养一批批大国工匠,需要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都尊重技能、重视技能,高技能人才才会真正大放光彩。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主持人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怎样推动三者协同发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吴丰华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一是优化机制建设。组织召开陕西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共同绘制路线图、共同制定时间表。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防军工院所为重点,强化与企业的对接。二是深化“三项改革”。推动陕西高校瞄准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等提高新质生产力的潜力产业,融合共建研发空间、产业集群、技术平台、综合性科学中心等载体,构建从苗圃、孵化、加速器到规模化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推动更多科创成果转化落地。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建设高能级人才平台,提供“生命周期”人才服务,建立“一键服务”引才留才机制。深化陕西高校在人才共用交流、科研成果共同培育转化等方面协作,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共同打造有利于创新创造创业的科研环境。

胡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院长助理、三级教授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一是强化教育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教育被视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项目中的研发案例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了解并参与到实际科研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增强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新质生产力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设计个性化、模块化的人才培育路径,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灵活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成果及社会贡献的考核,推广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实际应用。我们应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通过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项目,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创新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落地生根,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刘俊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为工科专业(通信工程)的教师,我认为坚持在本领域学科方向上的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这不仅体现在科研工作方面的创新,也体现在对教书育人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将科研工作深度融于教学工作、融于培养人才。我所在的科研团队是“智能宽带无线通信网络团队”,秉承着“研融于教、研融于学、研融于用”的教学理念,将通信网络的最新发展和动态穿插并融入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们开展广泛的科研创新实践,使学生们能够在巧妙的科研解决方案中学习创新的途径,对书本中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地认识。

余森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生物材料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

注重平台载体建设,推动产才融合发展既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也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加速打造各类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为人才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服务和创新创业“一揽子”解决方案。坚持以产业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整合用好各方面人才、科技、信息资源,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聚焦特色领域产业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人才政策,打破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藩篱”,实现结果互认、集成支持。



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主持人

青年科技人才应如何准确把握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更好地在科技创新主战场“挑大梁”“当主角”?

万一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我们研究所在青年人才激励方面主要是通过科研基金支持。通过项目基金,帮助青年人才结合自己的特长,主动设立符合自己学术追求的研究方向。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主战场“挑大梁”、做研究一定要先难后易,敢于创新、敢于攻坚克难、敢于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这样科研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刘俊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主战场“挑大梁”“当主角”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国家需要深度融合在一起,国家需要什么,青年科技人才就应当去学什么、去做什么。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也应当能够时刻胸怀大局、矢志报国、无私奉献。努力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中刻苦攻关,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吴丰华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以胸怀大局为立身之本,以无私奉献为成事之基,以弘扬传统为精神之魂,以艰苦创业为动力之源。坚持“四个面向”,重点解决“卡脖子”“卡脑子”的问题。秉持无私忘我之精神,保持对事业的初心与坚守、专注与敬畏,力争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善作善成,助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都要敢啃“骨头”,敢跨“沟壑”,敢攀“险峰”。

付斌斌  陕西博菲特流体控制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青年人才“挑大梁”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实践是对人才最好的检验。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技术攻关应该接地气,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多到生产一线走一走看一看,去发现这个领域里的一些问题,在实践中成长。同时,激励引领一批青年人才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共同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技术难题,这个过程就是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的过程。

吴皓宇  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要让更多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主战场“挑大梁”“当主角”,我认为应该多给青年人一些机会,帮助青年人快速成长。构筑新的科研范式,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需要重视潜在人才,对那些有潜力但一时业绩尚不突出的人要舍得“投资”,防止人才资源的变相浪费。在青年人才科研过程中,包括课题申请、基金申请、外出进修学习等方面向青年人才倾斜,让青年人才能够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包括技术的更新,掌握更前沿的知识,更好地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