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首页 经验



“今年,我们的甜瓜收入约80万元,至少带动200户村民增收创收!”海则滩镇柳树湾村村民高改平正在为甜瓜新建大棚。2022年,高改平被靖边县委组织部纳入村干部后备力量重点培养。“‘新身份’让我有了继续创业的动力和信心,我要把甜瓜产业发展好,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高改平说。


近年来,榆林市坚持县域统筹、政策引导、资源下沉,由市县组织部门牵头,联合统战、农业农村、退役军人、人社等8部门,按照“镇村提需求、市县保供给”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源头培养村干部后备力量“341”工程,力争通过“3”年时间,为每个行政村培养“4”名后备力量,为全市培养“1”万名学历较高的年轻骨干力量,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村干部人才队伍保障。


“我们要统筹抓好‘蓄选育管用’五个环节,壮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榆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少卓说。

坚持标准选人和事业选人导向,盘活“蓄”的源头,打破身份、职业界限,从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外出经商人员、村医村教和农技服务骨干等多个领域选拔,分类别建立8个村干部后备力量库,2022年以来,全市2967个行政村共储备村党支部书记梯队人才、党员实用技术人才、年轻党员3类后备力量6385人。2023年8月,绥德县选聘100名大学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力量。“我们坚持‘六选七不选’标准,在源头上确保村干部后备力量年龄、学历、来源实现‘一降一升一优’。”张少卓表示,“当前,在全市村干部后备力量中,35岁以下占比51%,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56%,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以及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占到57%以上。”

“返乡创业虽然辛苦,但看到曾经广种薄收的山山峁峁变得瓜果飘香,能够带动乡亲增收致富就很有成就感,乡村也能实现人生理想。”米脂县印斗镇艾家峁底村郭治余,原本在外经营煤矿生意,被确定为村干部后备力量后,主动返乡创业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整合流转600余亩土地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带动年人均增收3万余元,得到了群众广泛认可。


榆林市创新“”才方式,坚持由乡镇党委会同村级党组织,围绕“储备‘一肩挑’人员、兼顾村‘两委’班子成员”要求,分别提出“四类村”后备力量需求,再由县市区委组织、民政部门牵头,按照就近就便原则,以1:3比例从专项人才库中筛选储备人员,最后通过竞聘上岗、考试选拔等方式,“点对点”精准确定后备力量培养对象。

同步推进教育培养和实践锻炼,搭建“育”的平台,一方面把村干部后备力量教育培训纳入市县两级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按照“市级示范培训、县级全员轮训”原则,确保后备力量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7天或56学时;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后备力量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培训,对取得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一次性分别补贴3000元、4000元、5000元。同时,建立健全“定人帮带、定岗锻炼”制度,2967名乡镇包村干部担任所包村后备力量的“帮带导师”,先后委派2700多名后备力量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党建带群建等工作任务一线挂职历练。

定边荞麦花海(视觉中国供图)

推行“档案管理、实绩考评、动态调整”制度,对村干部储备力量进行全链条管理。坚持“分人建档、一人一档”,建立后备力量个人档案6385份。采取自我评议、群众测评、组织评价等方式,每半年对后备力量的思想情况、工作表现进行全面考核评议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每年增长1.5万元,村干部待遇每月提高800元,充分调动后备力量的工作积极性。制定村集体经济收益和个人奖金挂钩办法,优先推荐优秀后备力量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2022年以来,共有145名作风过硬、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后备力量补充进村“两委”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