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首页 经验

现下的铜川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和关键要素。针对全市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引才针对性不强等短板弱项,铜川提出“吾铜引凤”人才专项行动,聚焦人才工作引育用留四个方面,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绘制出了“施工图”。

在“吾铜引凤”的“磁吸效应”下,广袤的铜川大地,呈现出一派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热烈场面……


进企入校叩门求才

栽好“梧桐树”,方能引得“凤凰”来。

铜川聚焦重点产业链和重点民生领域人才支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铜川这片热土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

不断优化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了《铜川市关于围绕重点产业链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的若干措施》,重点吸引企业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调剂500名编制设立人才编制周转池,专门用于市县两级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出台《铜川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办法》,从安居住房、医疗体检、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14个方面建立完善人才服务清单。修订完善了《铜川市人才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加大人才基金投入支持力度,设立2亿元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人才提供最高150万元的科研支持、1000万元的担保贷款限额、300万元以内的贷款贴息。

紧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机遇,依托市政府驻外机构、飞地园区、铜川商会等载体建立一批驻外招才引智工作站,定期发布《铜川市重点产业链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积极开展“进企入校”叩门求才、“高精尖特”靶向引才、“共创共享”协同聚才、“双招双引”以商招才、“情系家乡”人才回归五大引才活动,着力打造引才聚智的“铜川品牌”。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强与国内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开展“千名学子进铜川”活动,与北京大学建立研究生定期来铜研学实践合作交流机制,在省内13所重点高校开展人才专场招聘,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50余名。与西安交通大学、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等42家高校院所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建成研究院31家,申报省秦创原人才项目47个,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7支,引进各类项目发展资金2463万元。


人才梯队“强塔尖、固塔基、壮塔身”

铜川实施青年人才培育、专业人才培养、技能人才提质、乡村人才振兴、企业人才赋能五大育才工程。按照“强塔尖、固塔基、壮塔身”的思路,加快推进“人才梯队”建设。

建立完善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印发《进一步加强全市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铜川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等文件,每年组织开展学科带头人研修、对口单位进修、业务技能练兵比武、企业家外出考察等活动及各类培训300余场次,培训2万余人次,为铜川转型发展不断积累人才和智力后劲。

以优秀人才为核心组建团队,成立专家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等,采取“师徒结对”“薪火传递”“导师帮带”等形式,定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活动,共同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持续开展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杰出青年岗位能手、“铜川好青年”等评选工作,有效激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才干事创业热情。

紧盯铜川产业链和产业发展定位,举办“吾铜引凤”新时代人才强市主题系列讲座、省高层次专家青年人才助力铜川发展论坛、秦创原光电子产业论坛铜川专场、数字陕西建设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延展人才合作交流平台。


释放“乘数效应”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为释放人才梯队建设的“乘数效应”,铜川围绕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主线,加大高端人才平台建设力度,挂牌成立全省首个“省高层次人才成果转化示范基地”,设立全省首个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进行科技成果集中路演,建立省级研发平台9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6个、“铜川飞地科创中心”7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8个,不断巩固提升高端平台在吸引和集聚人才方面的作用。

发挥基层人才的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创新开展“一企一策一专班”工作。在全市筛选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优势的企业,设立14个“市级人才服务示范点”,成立14个市级人才工作专班、36个区县(园区)级人才工作专班,抽调部门干部,选派“人才管家”“特派专员”,上门开展“一对一”的重点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项目申报、职称评定、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等困难6大类220余件,赢得了企业好评。

围绕乡村人才振兴,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持续开展“科技特派员”“第一村医”“农业首席专家”选派工作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千员带万社”行动,先后选派“科技特派员”45名、“第一村医”22名、“农业首席专家”17名,组建专家团队完成乡村振兴“绿色通道”项目立项3个,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助推产业增优、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