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乡村振兴人才长期扎根在农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急先锋。
要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通过政策支持、环境优化、主动服务等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在广袤的农村一线建功立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打造内外兼修、产学一体、研用合一的人才体系,不断激活内生动力、畅通外部助力、消解主体之间阻力,推动形成各方联动同心为民的人才格局。
(视觉中国供图)
内外兼修,让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壮”起来。潜龙在草野,高手在民间。要深入一线,对本土人才开展全面细致的调研、走访、摸排行动,精准识别出、把握住种植养殖能手和乡村工匠等“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严格认真地贴好乡土拔尖人才“认证标签”,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实行分门别类动态管理,提供有针对、有诚意的人才服务,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以市场缺口为导向,让人才发挥最佳水平,创造更高价值,实现带头作用。
乡村振兴既需要本土人才,也需要引进高素质专业化外来人才,为乡村带来更多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要创新引进机制,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技术力量,引进农业领域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好“专家工作室”“博士工作站”,推动有专业技能的科技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流动;要配备乡土人才指导专员,拓展惠才服务项目,更新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培育有竞争力的乡村产业项目和乡村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吸引人才“上山”“下乡”,定点安家,力促“乡村下单、人才接单”,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育才为先,让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起来。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渠道,要坚持“输血”“造血”并重,一方面,组织农技人才常态化走田间、传手艺,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快培养接地气、懂农业、有技术的“新农人”;另一方面,要放大专家学者影响力,以“基层点餐、专家接单”方式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科技水平。
要不断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着力提高人才的就业、创业、创新和带动能力。结合人才需求采取“菜单式”方法,让培训向上“接天线”传达好党和国家的政策,向下“接地气”满足群众所需和产业发展所需,培养一批适应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者,培训一批基层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骨干人才,造就一批满足未来发展所需的高级技能人才,做到“温度”“深度”“用度”“效度”并存,培养造就有能力、有知识、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视觉中国供图)
知人善任,让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活”起来。要拿出充分的诚意,做实做细做优服务保障,为人才的创业创新过程“开绿灯”,营造包容开放、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出台更有人情味的乡村振兴人才职称晋升支持政策,加大乡村振兴业绩评价权重,坚决破除“四唯”倾向,给予乡村用人主体自主权,为返乡创业人才及本土产业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搭建融资平台,落实优先服务措施,健全乡村专业技术人员奖励机制,让其安身、安心、安业,尽其才、其学、其用。
要建立更加全面、立体的大局观,分类、分层调动人才资源。研究表明,“雁阵”是一种配置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省力的团队组合,能够达到1+1>2的叠加效果。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要注重激活“雁阵效应”,强化人才引领创新的头部作用,汇聚创新创业合力,让人才生态更具竞争力。激励“头雁领航”,盘活用好骨干人才;呼唤“归雁回巢”,帮扶帮助返乡人才;助推“雏雁展翅”,鼓励鼓舞新兴人才,培养一支自成体系、螺旋式上升的人才队伍,塑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雁阵队形。